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新闻在线 > 中国好人
投稿

知青陈先峰下乡三年感恩故事续写40载

2015-05-04 10:13:59 来源:中安在线 作者: 责任编辑:风中的自由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

  当年在樊郢村插队时的照片(后排左一为陈先峰)

  上个世纪70年代,一个是从马鞍山城里下放来的年轻知青,一个是滁州来安县张山乡郭郢村樊郢村民组生产队长,历史的渊源,让他们聚首在同一个村庄。出于怜爱,队长夫妇把小伙子从漏雨的宿舍接到温暖的家里,给予他一些生活上的关照。3年时间里,亲情的种子在原本陌生的两家人心中生根发芽。

  回城后,小伙子不忘队长一家的亲情守护,坚持写信,嘘寒问暖。每到年关就寄钱寄物,用行动践行着一个“儿子”的责任和义务,感恩故事一写就是40年……

  队长夫妇将他从漏雨宿舍接回家

  1974年,无数知识青年下乡锻炼。当年春天,来安县张山乡郭郢村来了5个城里中学生。很快,18岁的陈先峰引起了生产队长张启山和妻子吴万英的注意。

  “这些小伙子住在公社提供的宿舍里,平时自己做饭。”今年86岁的张启山老人回忆说,陈先峰这个小伙子干活不偷懒,很勤快,还挺尊重人。遇上谁家有个困难什么的,他都热心帮忙。

  有次下雨,吴万英发现陈先峰住的屋子漏雨,“才中学毕业就离开父母到农村,我当时看他很可怜。”回家和丈夫张启山商量后,他们就把陈先峰接回了家。

  “至少我家的房子不漏雨,对他也能照顾些。”当时张启山夫妇有6个子女,大的比陈先峰大几岁,小的还不到10岁。吴万英每天就帮陈先峰做饭洗衣。很快,吴万英发现,由于陈先峰干重活,加上年轻饭量大,公社给他的口粮根本不够,于是她从自家不多的粮食里分出一部分给陈先峰,平时有啥好吃的,也有陈先峰一份。

  寄钱寄物,感恩情怀40年不间断

  在张启山家生活的那段日子里,感恩的种子,逐渐在陈先峰心中生根发芽。

  1976年10月,下放知青开始陆续回城了,陈先峰也通过招工回到马鞍山市,被安置到马钢焦化厂工作。

  回城后,陈先峰一直不忘樊郢村的乡亲,对张启山一家更是心存感激。此后,陈先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封信,1976年春节,他给张启山夫妇寄来200元。“这不是一笔小数目。”张启山说,当时猪肉才0.72元一斤,200元够买一头大肥猪。

  1978年秋的一天,陈先峰突然从马鞍山来到张家。“他当时说了一句‘接爸爸妈妈去我家玩玩’。”张启山说,这个“爸爸妈妈”的称呼让他不禁愣住了。之后,二儿子陪着母亲吴万英去马鞍山好好玩了一趟。2011年,陈先峰从新闻上看到张山乡遭受龙卷风灾害后,他还特地给张启山家汇来了1000元钱。

  “逢年过节给钱送礼品,隔个两三年不是把我们老两口接到城里享福,就是大老远地过来看望。这几年,看我们老了,他就经常给我们寄来常备药品,让我们保重身体。”接受采访时,87岁的张启山老人禁不住热泪盈眶,连连夸赞“知青儿子”的孝顺。

  牢记感恩,“编外儿子”成榜样力量

  4月23日,记者联系了陈先峰,他今年已59岁,明年将迎来退休。“不值得一提,都是应当做的事情。”面对记者的采访,陈先峰显得很低调。

  张启山的女婿叶传龙曾问过陈先峰,为什么至今还对“乡下人”那么好?陈先峰回答很朴实,“人是要知道感恩的。”

  叶传龙说,一个人,一两年不忘“第二故乡”并不难,难的是几十年不忘。40年来,陈先峰为岳父一家汇来的不仅仅是数万元钱,更是他在向世人阐述着做人的道理。

  陈先峰与张启山一家的感恩故事,早已在当地传为佳话。记者了解到,曾经有段时间,张启山老人6个子女为赡养老人还产生过矛盾,陈先峰知道后,对大家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。受他这个“编外儿子”的影响,如今,6个子女都对老人很好。

  2014年,吴万英老人因病去世,当时张家人向陈先峰隐瞒了这个噩耗。事后,知道消息的陈先峰,忍不住嚎啕大哭,“老人最后一面都没见到,唉,心里难受啊!”

  在陈先峰的心中,张启山夫妇就是自己的亲人,在张启山老人家的相框里,至今还保留着陈先峰插队和结婚时的照片,老人每隔几天就要擦拭一次。

  在40年的岁月长河里,他们彼此感恩之心,早已化作亲情,深入骨髓。

文章来源:中安在线 责任编辑:风中的自由
版权声明:
·凡注明来源为“新闻在线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、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,版权均属新闻在线所有。未经本网书面授权,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、转载或建立镜像。
·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:0311-12345678 技术服务:0311-12345678 备案编号:冀ICP备2021009198号-4
关于本站 | 广告服务 | 免责申明 | 招聘信息 | 联系我们
新闻在线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05-2021